2024年9月20日

电影《第二十条》:法律的温度与正义回响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电影《第二十条》作为一部深刻探讨法律与正义的作品,正在逐步吸引着公众的目光。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连续两篇影评只是开始,在2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关于“检察官如何在司法办案中体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的提问,最高检官员再次提到了《第二十条》,指出公平与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

电影取材于昆山反杀案等真实的案件,通过聚焦昆山案背后的法律与情感冲突,把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款转化为观众身边的故事。影片的命名即来自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第二十条。在电影中,透过人物情感与复杂的案件处理,使得“为苍生请命,为弱者鸣冤”的深刻共鸣,成为了正义的有力回响。

在司法实践中,刑法第二十条曾经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适用,成为所谓的“沉睡的条款”。正当防卫的认定苛刻,什么情况才能算是超出必要限度的问题,成为热议话题。电影恰恰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这种社会关注的内在张力。

最近几年,“朴素公平正义观”在司法领域屡被提及,它强调的是简单直接的公正,即“公道自在人心”,合乎人们的普遍社会认知。正当防卫的问题上,就是要求我们不以事后的“冷静”姿态对防卫者过分苛责,而应以“设身处地”的角度,审慎地做出判断。电影中的角色韩明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最初,他机械地理解了监控视频中的事件,而到了最后,他对法律的理解有了深刻变化,发出了“法律是让坏人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付出更大代价”的震撼辩护。

要使公平正义变得具体可感,就要真正高质效地办好每一桩案件。这里的“高质效”不仅强调了办案的正义,也注重了效果和效率。要知道延迟的正义是缺陷的正义。电影中郝秀萍在绝望时刻的选择,引人深思;“每一个”则意味着每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无论案件大小都关乎民生。刑法的452条法条,56681个字,其核心都是“公平正义”。

此外,最高检通过发布“陈仓抢劫再审抗诉案”等典型案例,以及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监督侦查机关立案、撤案超13万件,提出抗诉超7000件的情况,显示了司法公正、效率与民生的紧密相关。正如“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当高质量电影与高质效司法相结合时,展现出的不仅是温度,也是深刻的社会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