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深冬降雪是否有助遏止病毒传染?专家揭秘天气与健康的关联


每逢冬季,北方多个城市纷纷迎来白雪皑皑的场景。此时,不少人都被流感等上呼吸道疾病所困扰。流传甚广的一个观点是,当下起雪或雨后,民众生病的几率似乎有所下降。这种看似与天气变化相关的说法是否真的有科学根据?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流感病毒是秋冬季节中疾病高发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从温度、湿度变化到其他气象因素,众多研究都旨在解析它们如何影响流感病毒的传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温度的降低。低温环境有可能加强流感病毒的稳定性,相似于冰箱中冷冻食物的延长保鲜期。况且,寒冷气候下,人的鼻腔血液流动不畅、分泌减少,鼻毛清洁鼻腔的效能亦跟着减退,为病毒提供了便于侵入的温床。

雪花飘落时,我们常感到空气通透而清新,尘埃似乎减少了。人们因此容易形成一种感觉,即下雪天空气中的病毒含量会降低。但研究表明,影响病毒传播的,并非人眼可见的大尘埃颗粒,而是那些不可见的微小悬浮物。大颗粒虽然快速沉降,但它们可能仅是暂时停留在空中的一定高度,造成了近旁人群的长期暴露风险。相对而言,小颗粒中携带的病毒可能会被空气流动带到更远的地方。

从哈佛医学院的最新研究来看,寒冷确实可能促使人体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病原体的侵袭。研究发现,病原体侵入鼻腔会激起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释放出称为细胞外囊泡的微小泡泡,进而外理并攻击病原体。然而当外部环境降温时,鼻腔内部的保护机制将因温度的下降而减弱,导致泡泡数量与抗病毒能力同步降低。

那么,降雪是否直接导致疾病减少呢?这个论点类似于夜晚的来临不是促使人们进入梦乡的原因。换言之,降雪本身并没有直接减少病原体的数量,但它可能会使人们选择室内活动,间接降低病毒的传播。

如果说降雪能够减少疾病传播,唯一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减少与他人的接触。适逢恶劣天气,人们更倾向于留在室内,这自然会降低与外界接触的机率,进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可现实中,轻微或中度降雪并不足以影响我们的日常活动模式;甚至可能因为户外活动的局限,而增加了我们在封闭空间的逗留时间,从而提升感染的机率。

值得注意的是,寒冷环境下人们往往忽略开窗通风的重要性,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病毒在室内的传播机率。显然,简单依靠”空气干净”来减少疾病发生的逻辑并不全面。

要有效防止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我们都知道一些经典而有效的方法: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二十秒;戴口罩,特别是在人群拥挤的空间;接种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针对老年人的肺炎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这是维持我们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雪花纷飞的冬日,虽然美丽,但并不能代替我们保护自己的责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