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严查酒驾新规,驾驶员请留意!


近日,我国发布了最新的酒驾检验标准,此标准定于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在全国范围内对酒后驾驶的行为进行更为严格的规制。国家标准全文已在公开系统中公布,这一新标准对于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意识、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国标中,饮酒驾驶的上限标准从原来的血液乙醇含量50mg/100mL降至20mg/100mL,意味着司机一但血液中乙醇含量超过了20mg/100mL,即构成违法。对于血液中乙醇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的行为,则被界定为醉酒驾驶,此行为属于犯罪,并将面临更为严厉的法律惩处。

新规还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更新和细化,分别规定了气相色谱法和电化学传感器法这两种对血液和尿液中乙醇进行检测的方法。相较于旧标致主要适用于实验室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增加的电化学传感器法便于在现场快速检测司机是否酒驾。此外,换算系数得以根据最新科学研究和统计数据调整,从2100修改到2300,更适合国人的生理特征。

公众广泛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喝了多少酒才会被认定为酒驾? 根据血液酒精浓度的变化规律,一般成人饮用一杯200毫升的啤酒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很可能达到20mg/100mL;此外,饮用3两低度白酒或2瓶啤酒,酒精浓度就有可能超过80mg/100mL。不过,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酒后何时能够安全开车也是司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专家表示,人体从饮酒到酒精吸收进入血液通常需要10分钟,然后在约1到1.5小时达到峰值。如果只饮一杯啤酒或红酒,在酒精完全代谢之前至少需要等待6小时;一旦饮用超过3两白酒,这一时间则需要延长至20到24小时。因此,酒后驾车并不是以司机的自我感觉为准,更不以喝酒时间的长短为判定标准,而是以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来严格衡量。

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些食物可能导致误测为酒驾的情况。荔枝、榴莲等糖分较高的水果以及腐乳、酒酿等发酵类食品,在食用后可能出现“假性酒驾”。因此,司机开车前应当尽量避免食用这些食物,或在食用后充分休息,确保安全驾驶。一旦被误查,可以要求警方稍后重新进行测试,或申请抽血化验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最后,为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每位驾驶员都应该牢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原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畅通的道路环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