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

电影《我本是高山》引燃网络辩论狂潮


近期,一部以”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真实故事为蓝本的影片《我本是高山》在全国范围内的点映引发热议。该片以张校长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在云南贫苦山区40多年如一日的奉献,孜孜不倦地推广教育,建立中国首个免费女子高中,照亮了无数山区女孩追求梦想的征途。张桂梅不仅享有较高知名度,她的事迹同样奇特传奇,其入电影的故事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体现了社会对于这种崇高精神和价值的尊重与赞誉。

但是,伴随着点映结束,互联网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批评之声主要集中在对影片细节处理的不满,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张校长丈夫的情感戏份,由知名演员胡歌表演,给人感觉突兀和难以理解。现实生活中,张校长曾有一个深受酒精影响的父亲,而影片中这一角色却被更改为酗酒的母亲,引起了网友对于剧本意图的质疑,有人甚至声称这是故事被无端”女性化”。另外,也有些说法认定这样的改编”玷污了张桂梅”的形象。

对于这些广泛的、甚至是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影片的编剧做出了激烈的回应,发表了带有强烈言辞的文章,虽然这篇文章后来已删除,但激烈的语言和扩大的争议无疑加剧了网络上的噪音。情绪化的对抗不仅使得声音复杂化,而且某种程度上与电影艺术的本质讨论不相干。

有媒体评论指出,《我本是高山》编剧的失态回应无疑加剧了电影本已复杂的舆论争议。然而,这些评论也提到,在冷静下仔细分析时不难发现,很多激烈的评论内容其实与电影本身并不吻合,稍加思考便能揭穿其中的荒诞性。表明当前的背景争论具有其复杂的一面。

为了分辨善意批评与恶意攻击、关于电影创作的讨论与非创作讨论,需要冷静地做出适当的应对。诚然,任何一部电影的发布都会引来各式各样的评价,而对于影片内容创作的讨论通常是中心焦点。然而,从内容创作所引发的其他辩论,同样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在电影事业不断前进的今天,中国电影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并面临新的挑战。电影人和影迷应当聚焦于推动电影艺术本身的讨论,以形成共识,推进行业发展。只有这样,电影创作者才能在收获良好建议的同时,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让我们尽量保持讨论的本质,避免偏离轨道和暴涨的”杂音”,将注意力放在电影本身,这不免显得尤为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