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国资股东股权质押危机逼近警戒线
近日,贵阳银行发布公告,披露了其国有股东贵阳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市工投”)的一次重大股权质押行动。根据公告,贵阳市工投将其所持有的7310万股贵阳银行股份进行了质押,此次质押的目的是补充公司的运营资金,而质权人则为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质押导致贵阳市工投累计质押股份比例升至47.5128%。进一步分析,贵阳市工投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贵阳银行股份7.31亿股,这一数目占据了公司总股本的约20%。更引人注目的是,该一致行动体的累计被质押股份已达到3.59亿股,占比达到48.6673%,这已是几乎接近银保监会设定的50%红线。
银保监会在2021年为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规范大股东行为,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 ( 试行 )》。其中明确规定,若大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超过50%,将无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行使表决权。贵阳市工投的股权质押行为,正是游走在这一监管红线的边缘。
股权质押的高比例通常会被市场解读为贵阳银行股权结构的一个不稳定信号。事实上,就在上个月,贵阳银行也曾经历过资产被司法冻结的风波。10月20日,公司股东贵阳投资控股因工程纠纷,其持股约4636.73万股贵阳银行股份被司法冻结,冻结期至2026年10月15日。虽然这部分股份已于一周后解冻,但对于贵阳银行的股权结构稳定性仍有一定影响。
在业绩方面,贵阳银行的最新三季报显示业绩疲软。2023年前三季度,该行的营业收入114.43亿元,同比下降了5.1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6亿元,同比减少了2.93%。同时,贵阳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在增加。截至2023年9月末,其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达到了51.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10.13亿元,增幅约24.5%。不良贷款率达到1.62%,较年初上升了0.17个百分点,较二季度末更是增长了0.15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件,都在为市场投下了一道质疑之问——贵阳银行的资金链条与股权结构是否真的足够坚实?尤其是在股权质押比例逼近监管红线时,这样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贵阳银行和其股东接下来将如何应对,成为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密切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