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

原著粉为何对《异人之下》电影版如此失望?


上映仅五天,电影版《异人之下》就艰难突破了亿元票房。最初的票房预测高达3亿+,现在却被调整到1.5亿以下。舆论场上,各类讨论依然热闹非凡,其中“原著粉霸凌电影粉”的言论尤为引人注意。这种说法将原著粉与电影粉对立,进而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对于漫改电影来说,原著粉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

市场的反馈显而易见:原著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作为“国漫巅峰之一”的大IP,《异人之下》有着广泛的粉丝群体。因此,在电影宣传中强调贴合原著是无可厚非的。原著粉并非苛求1:1复制,但他们对于选角、人设和剧情流畅度有基本要求。如果影版未能满足这些需求,或者对原作中的魅力部分做了不合理改编,他们必然会给予负面评价。

导演乌尔善在采访中表示,电影的改编方向之一是让不熟悉原著的观众能够接受。从结果来看,这些观众的总体评分确实高于原著粉。正面评价多集中于特效、风格化创新和新奇世界观,但基本叙事和人物成长上的缺憾仍然存在,未能吸引更大观众群体。

原著粉的反馈对于电影不可忽视。一方面,原著粉是核心粉丝群体,另一方面,他们的需求体现了原作IP的核心魅力。本着商学院教材中经典卡诺(KANO)模型的理论,我们可以分解《异人之下》观众的五大需求,进而总结出拍好漫改作品的优先级。

基本型需求是剧情结构完整。如果剧情不完整,叙事节奏不得当,用户会非常不满。《异人之下》改编了原作漫画第1至57话的“冯宝宝篇”,主线是张楚岚对自己异人身份的认识和转变。然而,电影最终为达到高潮情节,对一些人物设定和情节进行了改编,让原著粉感到失望。

期望型需求是角色适配且贴脸。选角是漫改电影一开始就要面对的难题。《异人之下》中,张楚岚和冯宝宝的形象跟原著较为贴近,但某些角色如张灵玉的选角被广泛吐槽,显然不够贴脸。

兴奋型需求是指不会被用户过分期待,但具备这些特性时用户会感到惊喜。《异人之下》尝试了很多创新,如动作设计、风格化统一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但这些光有噱头的创新未能掩盖基本需求和期望需求的不满。

无差异需求是指用户对产品的无感部分。对于《异人之下》原著粉来说,AI摹片属于此类。乌尔善认为2.5次元真人摹片贴近漫画感,但实际上,很多二次元粉丝并不买账,特别是在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反向型需求会引起用户强烈不满。《异人之下》的某些情节出现了疑似SM暗示的男凝视角,令普通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引发反感。原著中的猥琐气质在电影中被放大,反而起到了不良效果。

从电影工业化和类型创新角度来看,《异人之下》并非烂片,但却失去了漫改作品的特殊性和原著粉的支持。漫改电影不仅需要有特效和创新,更需要尊重原著,满足核心需求的同时进行合理改编,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未来,漫改电影如果想要成功,必须重视原著粉的需求,毕竟他们同样是普通观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