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童年瞬间:<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让人找回久违的纯真》
近日,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不少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将他们带回了那个充满纯真与快乐的童年时代。电影原名《漫漫长日》,这正是它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它用充满童趣和幽默的叙事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感受到童年时光的缓慢和丰富。
电影的节奏非常贴近小孩的世界,刚开始观看时,或许还会有点不耐,特别是看到朱同在课堂上一节课都没上全,稀里糊涂地犯错时,会让观众心生急迫,担心他会挨批评。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会感到自己小时候的记忆被唤醒,与朱同的经历产生共鸣。这种感受,使我们能同时拥有成人和童年的双重视角,反思那些看似“天大”的小事,是否真的有那么关键。
影片中的朱同非常可爱,小小的,懵懵懂懂,智慧与天真并存。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这一问题勾起了成年观众的回忆,不仅仅是上课、放学、写作业等抽象的动作,而是那些曾经随时间流逝的细节,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朱同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童年的时光,那时我们尽情地“浪费”时间,自由和快乐充斥在生命的每一秒。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虽然时不时出现,但往往被小小的惊喜和快乐所冲散。朱同的一天里,小小的意外不断上演:考砸的试卷,爸妈没有签字;进校门忘戴红领巾;上课铃响了才感觉要上厕所,这些细微的小事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大事情。
朱同拖着几大袋豆浆艰难地跨上楼梯的情景,既好笑又让人心生怜惜。这就是小孩的世界,想上厕所这样的小事在他们眼里就是天大的事。而随着步伐的不断迈进,豆浆也越来越满,小小的身体每次感受到的压力,都与外界传递的规训息息相关。
还有拍屁股的“误会”,细小的窘迫感非常自然地降临在朱同身上。他隐约意识到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状况,又想确认自己是否是老师赞扬的那一个。每次心理建设和泄气之间,朱同的尴尬不断重现。这种“认真”地执着,恰好是小孩才会在乎的细节。
王子川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捕捉到了许多童年特有的灵气和瞬间,用视听语言准确地再现了出来。看完电影后,观众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关于电影幕后的故事,发现导演本人也充满了幽默与自洽的性格,他希望通过电影坦诚地传递各种趣味。
电影中的“天马行空”不仅体现在故事上,影片的节奏也是反类型的。朱同的同学们养的水仙花发芽了,而他养的却是大蒜;墙上的名人名言,在孩子们的解读下变得生动有趣;喜欢的女同学刘诗瑶,变成了牵着她的小蜜蜂;厕所里的“屎神”也热爱学习,一张试卷能解读大半天。
电影结束时,观众们看到了在小小朱同身上传递的“超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找回了一些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影片中的许多治愈时刻,比如在写检查的路上弹钢琴、拿花球时的挑拣,都让观众感到心满意足。直到银幕黑屏,朱同的一声稚气的“完”,让我们再次露出笑容,离场时心情愉悦。
电影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温暖和感召却久久不散。通过影片,我们学会了如何重新看待那些细碎却珍贵的童真,这是朱同留给我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