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情节生硬与人物性格突变引发观众质疑
对于“假死欺君”这一情节,我深感其略显生硬,似乎过于刻意地为了推动后续剧情而夸张了“欺君”的严重性。特别是在《庆余年》第二季中,角色性格和行为的突变让我感到有些难以接受。例如,太子的表现与第一季的设定完全不同,仿佛让人出戏。
虽然存在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剧集仍有一些亮点。比如王启年的表现,他并没有给我留下油腻的印象,反而与第一季中的形象保持一致,与范闲之间的互动也显得非常自然,特别是在两人一起骗二皇子的片段。王启年的神态转变处理得非常好,即使我事先知道这是个骗局,仍然被他的表演所矇骗了。
此外,老金的情节也让我印象深刻。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让主角觉醒而设置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段情节更多地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苦,与范闲母亲留下的碑文相呼应,激发了范闲改善这个世界的决心。
至于滕子京和范闲的假死情节,庆帝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滕子京的假死似乎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他并未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波动。然而,当范闲假死的消息传来时,庆帝却失态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随着第二封飞鸽传书的到来,庆帝等人意识到这可能是范闲的计策,这让他感到自己的皇帝威严受损,被范闲戏耍了,因此非常生气。
“假死欺君”这一设定的生造,无疑为原本引人入胜的剧情添加了一抹不和谐的色彩。在第一季中,范闲以其深思熟虑、智勇双全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的每一次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逻辑严密,使得他能够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到了第二季,编剧似乎为了增加剧情的冲突和紧张感,生造了“假死欺君”这一设定。这一设定在逻辑上显得相当牵强,似乎只是为了制造更多的矛盾和障碍,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范闲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资源和人脉的重要角色,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这在第一季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二皇子虽然在剧中也是一位重要角色,但在客观实力上,他根本无法与范闲相提并论。因此,“假死欺君”的设定在逻辑上显得站不住脚。它不仅让范闲的智慧和勇气在观众眼中大打折扣,还使得原本紧凑的剧情变得松散和突兀,这样的剧情安排真的让人感到困惑和尴尬。
除了剧情设定的不合理之外,人物性格和动机的直白表达也成为了其显著的败笔。第一季中,众多角色以其复杂多面的性格和深邃的内心世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到了第二季,这种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却似乎被编剧抛诸脑后,代之以直白和粗俗的表达方式,这无疑是对观众期待的一种极大辜负。
以王启年为例,他在第一季中以其圆滑、狡猾但又不失正义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深意,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他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到了第二季,王启年的形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变得油腻起来,无论是拍马屁还是搞笑都显得过于直白和粗俗,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内涵。
除了王启年之外,其他角色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的性格和动机都变得直白起来,失去了第一季中的深度和内涵。原本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在第二季中变得扁平化,失去了原有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这样的变化不仅让观众感到难以接受,也让人对于整个剧集的品质产生了质疑。人物性格和动机的直白表达,削弱了角色的魅力和深度,也影响了整个剧情的展开和推进。
剧情的转折也显得过于做作和僵硬。在第一季中,剧情的转折往往充满了惊喜和意外,让人在紧张刺激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然而,在第二季中,剧情的转折却显得过于刻意和僵硬。很多转折都缺乏合理的铺垫和解释,令人感到突兀和尴尬。举个例子来说,范闲和王启年回到京都时看到城外在祭拜死人的场景。然而,在第二季中,他们却需要看到范闲的名字才意识到是在祭拜他。这样的情节安排让人感到愚蠢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