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归途列车》:逐梦之路上的挣扎与亲情裂痕
有一部多年前的老纪录片,曾获得《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纪录片大奖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VPRO IDFA奖。讲述的是一对来自四川农村的夫妇外出务工,只为让在老家留守的一儿一女好好读书的平凡故事。
纪录片《归途列车》虽无动人心魄的叙事,但其平实絮长的镜头,却将观众拉回到十几年前,呈现了一幕幕令人窒息的春运场景和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
影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陈素琴夫妇,一年到头在广州工厂打工,把辛苦赚来的钱寄回老家,几年才能回去团聚。然而,与多年未见的女儿张琴面对面,夫妻俩发现,女儿竟决定辍学打工。这一发现让米粒妈隔着屏幕都感到无力。
夫妻俩虽然不识字,却明白读书是子女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他们拼尽全力赚钱,只为姐弟俩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年春节,经过漫长的旅途和拥挤的人群,他们终于回家。但实际相处时,夫妻俩除了在电话里寒暄几句外,面对面也只能反复强调一条:“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张琴而言,这样的说教如同噪音。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父母的疏离与冷漠让她越发反感,对学习的抵触也愈加强烈。最终,她决定去广东打工,与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驰。
当夫妻俩得知这一消息,整夜难以入睡,试图劝女儿回归学业。但多年的情感疏离及对彼此了解的缺失,使得任何劝说都是徒劳。老张只能叹气,母亲在电话中也承认:“她不想跟我说话就算了吧。”
为了挽回女儿,老张亲自来到张琴打工的工厂。然而,连简单的寒暄都充满尴尬。父亲的劝说并没有改变女儿的决定,夫妻俩只好希望在年底回家过年时再做努力。
年末,一家三口在火车站经历雪灾滞留,面对拥挤的人群与嘈杂的环境,母亲再度开始说教,张琴则显得愈加反感。在这种紧张气氛下,家庭关系的裂痕愈加明显。最终,祖孙三代重逢,母亲的说教和父亲的叱责导致家庭关系彻底破裂,张琴甚至与老张爆发了激烈冲突。
影片的压抑感随着情节发展达到巅峰。张琴最终离家前往深圳,成为一名酒吧服务员,摆脱不了父母务工的旧路。老张夫妇也因为女儿离去,失去了为生活打拼的动力。一切付出的努力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纪录片揭示了外出务工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深远影响。父母的艰辛与孩子的叛逆相悖,却找不到沟通的桥梁。影片让我们看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学业压力,还需心灵的关爱和理解。而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也像沾湿的羽毛令他们难以飞翔。
无论贫困与否,当父母必须外出务工时,缺乏陪伴与沟通的孩子,往往不得不承受情感的裂痕和生活的挑战。希望在经历了张琴的故事后,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如何在圆梦道路上与孩子携手同行,共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