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档期撤档频频,国产电影前景堪忧
今年春节档,本被称为“最挤春节档”的档期吸引了8部影片。然而不久后,其中4部影片撤档,只剩下4部继续上映。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五一档,原定11部影片,但最终上映的只有8部,其中《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上映5天后也匆忙撤档。
撤档策略似乎成了近年来国产片的“缓兵之计”。影片一旦在排片上占不到优势,或者受到热门大片的挤压,就会选择撤档,期待来日再战。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实际上,尽管撤档显得“可耻”,但很多国产片选择这么做,且有常态化发展的趋势。
以往的“撤档”指的是影片定档后没有如期上映,而是改期上档,例如《八佰》《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都曾经历过这一过程。但现在,国产片“跳票”已不是新鲜事,观众已经见怪不怪。而当下所说的“撤档”指的是电影已经上映后却紧急下档。比如,2017年的《逐梦演艺圈》在上映三天后因票房不佳撤档,随后在豆瓣获得了2.2的低分。2018年的《阿修罗》同样三天撤档,尽管声称要改善特效,但最终再也没有归来。
很多观众习惯将撤档等同于烂片,但有些电影撤档并非质量问题,而是不得已之举。2023年春节档首部撤档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原本定于大年初一上映,但由于不可抗力,在上映前紧急修改,最终错过了最佳上映时间。春节档的竞争异常激烈,错过黄金档期意味着失去了大部分宣发机会和讨论度,最终这部电影在1月25日宣布撤档。
今年的春节档被认为是“撤档大年”。Sir很喜欢的《红毯先生》仅获得了8445万票房,重映后仅增加了997万。而《我们一起摇太阳》尽管口碑较好,但因为题材小众和不符合春节档的调性,影响力有限。即便重映于“清明档”获得了1.8亿的增长,总票房2.75亿在春节档中也不算亮眼数字。
撤档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识时务,但对于电影的整体影响始终不好。观众的好奇心和耐心在等待中逐渐被消磨。今年五一档选择坚守阵地的《穿过月亮的旅行》尽管票房受挫,但制片人坚称“绝不撤档、绝不卖惨”,导演陆川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从复数撤档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些题材小众的中小投资电影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观众的选择受到了发行方的影响,五一档的影片大多由猫眼和淘宝两家发行方主导,导致观众选择空间受限。《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由于未能在宣传和内容上达到有效的“破圈”,最终在票房中表现平平。
撤档策略多多少少反映了电影市场的无奈。当大片云集,竞争激烈,小众影片选择撤档以避其锋芒,期望未来转机。然而,低效的内卷导致即便撤档也难以扭转局面,除非背靠强大的平台或者自身内容足够出色。
回到《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影片宣传时讨论最多的竟是杨幂的美甲,而缺乏对电影本身内容的深挖。这样的尴尬局面反映了影片在宣发策略上的缺失,内容深度不够、宣传点把握不准,导致撤档。这实际上是整个电影行业需要反思的地方:如何提升电影内容和宣传精准度,吸引观众放下手机,走进电影院。
撤档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希望,但如何打动观众,重新点燃对电影的热情,依然是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