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电影的转折点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位将伊朗电影带入国际视野的伟大电影人,在2016年夏天的巴黎离世,结束了他那如诗一般的电影之旅,留下了一系列极富文艺内涵和普世价值的电影作品。他的作品《面包与小巷》开启了他冗长而显著的电影生涯,而其后的每一步似乎都为《樱桃的滋味》这一杰作的降临所铺垫。

《樱桃的滋味》,1997年上映的这部作品,标志着基亚罗斯塔米事业的顶峰,它不仅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更是伊朗电影在国际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影片中,主角巴迪尝试说服他人,让他们在自己自杀成功后,将自己埋葬。这部影片的哲思空间极为深远,基亚罗斯塔米用极简的叙事手法和冷酷的摄影视角,试图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中,我们常能发现对友谊的描绘,以及对其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如《家庭作业》,通过对众多男孩的访谈,揭露了他们与父母之间困扰人心的关系,同时反映出更广泛层面的社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巴斯的作品开始更加深刻地探讨人际关系,并逐步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在其作品《特写》中,观众可以看到诚信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被呈现在大银幕上,并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乡村三部曲的启动,尤其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如既往地探讨了彼此之间紧张的互动关系以及孤独的出口。在《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这两部后续作品中,基亚罗斯塔米没有直接描述自然灾害,而是以更加抽象的方式表达了生活的不稳定性。

《樱桃的滋味》中的巴迪,是一位颠覆了导演过去众多作品中探讨的友谊主题的角色。他不再寻求建立关系,而是企图永远地结束这些关系。影片中每位角色都显得不安和危险,因为巴迪以金钱为诱饵,试图让他们帮助自己实施自我了断的办法。此举不仅违反了伊斯兰法律,也给于参与者极大的心灵负担。

当然,基亚罗斯塔米并未直接给出生命的意义,影片结尾处的视频片段更像是一次奇异的旅程,从某种意义上挑战了电影自身的构成。通过赫玛永·厄沙迪的深邃表演,巴迪的模棱两可与内心纠结被彰显无疑。电影最终并没有直接揭示巴迪何以求死,这一永恒之谜使得角色和演员都被投射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樱桃的滋味》以其张力十足的剪影和深邃的叙事,让观众暂时从控制与秩序中被释放,而片尾突如其来的视觉与音乐的碰撞则是一次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考验。而当影院的灯光重新点亮时,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更为沉重的思索,这或许就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