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

国药集团前首席科学家被逮捕,社会震惊


国内医疗界传来震惊消息,昔日在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的国药集团前首席科学家杨晓明不幸落马。耳熟能详的官员落马虽是常态,但杨被封以“新冠疫苗之父”的非官方头衔,造成了广泛的社会恐慌。

过去三年,我们似乎习惯了在专家的指导和行政命令下不断接种疫苗。从最初的一针到后面的第二、第三针,甚至加强针也陆续投入使用,仿佛成了常规操作。但在无可奈何中接受注射的同时,关于疫苗效果和安全性的疑问始终无处寻问。

虽然疫苗最终未能阻挡病毒的肆虐,但自然界的法则告诉我们,强变异后的奥密克戎如同流感般充任了“救世主”,将人类带向了群体免疫的新阶段。疫苗、特别是科兴疫苗的开发者之一杨晓明被拘留的消息一出,无疑是在这平静之下掀起了波澜。

公众对疫苗的安全性本已存疑,网上对于注射后出现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数量增多的疑虑层出不穷。虽无直接证明这与疫苗有关,但公正的回答仍遥不可及。杨晓明曾自豪地在采访中表示,他带领的团队仅用330天就完成了疫苗的立项到上市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国际上通常需要超过10年才能完成。

但“疫苗之父”的头衔,与其科研成就无关,而是在他落马之后才被冠以的标签。他的违纪行为也并不表明他所研发的疫苗一定存在问题。大概率,这只是医疗反腐运动中的一桩个案。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医疗领域的变动是,现在很多医院不愿收治复杂、疑难的病例。医生在面对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时常建议去更专业的医疗机构,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导致患者在那里等待时间可能长达数月。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近年我国推行的以疾病诊断为基础的分组付费改革,即DRG付费制度。DRG最大的优势是能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住院时间,避免浪费医疗资源。然而,在医保支付改革的影响下,医院开始对患者进行挑选,出现了一种“挑病情、筛病人”的情况。

DRG付费引入后,治疗上常常只能根据固定的诊断编码来操作。如果一位感冒患者检查出并存的复杂疾病,医生有限的治疗范围和严格的医保政策使得不能全面治疗。超出规定范围的治疗费用只能由医院自行承担,这无疑增加了医院和医生的经济压力。

DRG支付制度的推行导致医学的艺术性和个性化未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增加了医生的经济心理负担。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医疗支付改革方案都有其优劣,DRG也不例外。未来改进的道路上,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塑造医生的职业尊严,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仍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