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

揭秘希区柯克与达利的跨界合作:电影《爱德华大夫》背后的故事


在电影史上,希区柯克以其对分镜的执着和精密著称,他甚至坦称拍摄时从不需凝视取景器─一切都已在他的分镜脚本中呈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最近公布的《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一书中,希区柯克研究专家托尼·李·莫拉尔重点介绍了这位悬疑巨匠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珍贵合作。

回溯到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在洛杉矶陈列的旧货摊上,影评人约翰·罗素·泰勒意外地发现了一系列希区柯克为1945年电影《爱德华大夫》而制作的分镜手稿。他花费微不足道的50美元,就收获了这套导演精心雕琢的创作。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幅草图的风格与其他八幅迥异,这幅草图正是由达利亲手绘制,它描绘了影片中一个经典的梦境片段。

希区柯克通过达利的大胆创意,将电影中关于潜意识和精神分析的探讨视觉化,为观众呈献出了如同最生动梦境般明亮清晰的夜色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希区柯克当时为了营造这样一个独特的梦境,不惜支付了高达4000美元的酬金,邀请达利设计电影的核心梦境部分。尽管最初计划的20分钟长片段在剪辑桌上被压缩至只有3分钟,但这一段精彩的梦境场景仍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

莫拉尔在书中指出,尽管其他导演可能仅依靠几何简略的草图作为拍摄的导引,但希区柯克则能够将其精细细腻的分镜图直接转化为可供影片复现的现实画面。他视分镜设计为创作的主要任务,而将实际的导演过程看作是次要的日常工作。

然而,达利的构思对于当时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尼克(David O Selznick)而言过于前卫和独特,他对于是否能够实现这些梦想画面充满了担忧,并最终要求由艺术总监詹姆斯·贝斯维根据达利的草图改编出更加适宜拍摄的梦境。尽管达利在最终成片中的影响力或许有所削弱,但最终观众看到的电影无疑是希区柯克心中完美构想的真实反映。

《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不仅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洞见,更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悬疑大师如何系统地制订分镜,并如何与达利这样的艺术巨匠进行深度合作的过程。这场跨界合作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佳话,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