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遇到现实:家属眼中的司法公正与电影《第二十条》的真实性质疑
自山西清官王现敏遭陷害案爆出以来,案件历经近年审理、迟迟未有判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悉,受害者家属频发文章,揭露这位无私为民、勤勉为公的官员的真实形象,感人至深。近期,王现敏之女格格笔下又有感悟,此番是她对影片《第二十条》的感受分享,也许这反映了一些当事人家属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第二十条》这部电影本应娱乐至极,却未能在我心中获得满分评价。近年喊冤的经历令我深刻感受到,司法的运行并非如片中所呈现,那些为正义无私付出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现实的规则和潜规则,盘根错节,常常让人不禁怀疑:如果电影的情节在现实世界中上演,结局会是何般模样?
电影中检察官言之凿凿:”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还有人的一生。”而现实中往往只有家属与辩护律师,含泪呼喊这句话。峰回路转,电影最终秀出高潮,一场听证会被巧妙设计,但可笑的是,现实生活中,根本没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多次延迟、无休止的审理,直播听证会的构想,实乃荒谬。
剧中检察官与律师的形象错位引发了不少争议。如果不是电影,那些致力于公正事业、敢于挑战权威的角色,像吕玲玲这样的检察官,大概难以成为主办案件的检察官。她直爽、敢于承担责任,但现实是,这种性格在职场中常常不被待见。
如果不是电影,那位勇于追求真相的吕玲玲,并不会改变案件的进程,而难逃悬崖,遭受职务停止的惩罚。反观,那位追随命令、允诺立即提起诉讼的韩明却安然无恙。现实情况下,大多数检察官难以拥有电影中的情怀,
此外,剧中不乏舆论阵地在法庭外的战斗,而现实中,却常见媒体与民意被漠视。真实的社会是复杂的利益交织,没有如电影中般唯美的正义终结。
法律体制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是观众对“公平和正义”内心坚定信念的考验。电影能否刺激观众真正反思司法公正,比起单纯的幽默与泪点,更加值得深思。检察官的道德滑坡,在电影中或许是为了戏剧冲突,但现实中往往是一个让人遣悔莫及的悲剧。
尽管《第二十条》的许多情节令人质疑其真实性,但它不失为唤起公众对法治的关注与讨论的契机。法治之路遥远曲折,我们无不期待有一天,检察官能如电影中那样,为公平正义挺身而出。最终,籍此电影所引起的法律界与大众对于公平、正义、法治的深刻探讨,可谓硕果累累。
公正的法律环境不只是理想,更是每个包括家属在内的公民不停追求与呼喊的目标,而这样一部电影,至少让人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唤起人们对正义火焰的憧憬。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不断逼近法治的理想,我们仍须共同努力,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