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

吕克·贝松抄袭论再起波澜,《杀手莱昂》与《女煞葛洛丽亚》的文化辨证


最近社交网络上又起波澜,一股关于法国知名导演吕克·贝松与其经典作品《杀手莱昂》抄袭《女煞葛洛丽亚》的讨论热潮。这场讨论仿佛是时空错置的重演,因为自1994年《杀手莱昂》问世之时,相关的比较与争论就一直存在。

首先,须明晰的是,现代版权的界限以及电影创作的规则。讨论吕克·贝松的剽窃行为,人们常指向的是2016年他制片并参与编剧的《太空一号》。该片被巴黎一上诉法院裁决剽窃了约翰·卡朋特的《纽约大逃亡》。判决认定两部电影情节,元素雷同,最终贝松和他的电影公司被判需支付45万欧元赔偿。

然而,回到关于《杀手莱昂》的争议,应认识到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的界限是法律层面的严谨议题。另外,配角人设与情节在创建时,本来就可能会引发比较与联想。按照电影界的通行看法,《杀手莱昂》中莱昂的角色构造与《女煞葛洛丽亚》有相似之处,但这两部影片其实在气质上迥异,它们仅有的共同点可能就是黑帮的背景。

通俗电影早已有“孤狼带崽”的主题模式,《杀手莱昂》只是对类似雏形的一个变奏,甚至,它与彼得·博格丹诺维奇1973年的《纸月亮》在角色设定上有更多共鸣,即“临时父女”关系的塑造。这是否意味着《女煞葛洛丽亚》抄袭了《纸月亮》,或《杀手莱昂》是《纸月亮》的“整容式”改编?显然这种推论过于简化。

壮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组合,成人心智不成熟与鬼灵精怪的早熟形象结合,搅动了观众对传统爱情剧的期待。娜塔莉·波特曼与让·雷诺的精彩演出,恰如浪漫小说中强势而温柔的男主与机智,纯洁的女主互动的经典套路。

在此背景下,《杀手莱昂》所引发的争议,反映了人们对原创与借鉴界限的混淆,和对电影类型,艺术表达方式理解的不足。尽管创作灵感往往源自既有的艺术作品,但每个创作者都在尝试为经典题材和人物形象注入新的生命,打造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意义。

电影史上的经典改编屡见不鲜,正如《午夜钟声》到《我私人的爱达荷》,或锡兰的契诃夫戏剧改编,《深锁春光一院愁》及其后续改编作品更是示例。它们虽有共同的情节雏形,却在叙事,美学和理念上有了质的飞跃。

囿于字数限制,在此不展开详述卡萨维蒂斯导演的职业生涯和作品,只简略提及,网络上的争议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女煞葛洛丽亚》。吕克·贝松与卡萨维蒂斯的电影风格各异,前者更商业化,后者则深植于个人风格与对表演艺术的深厚理解。

最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吕克·贝松的《杀手莱昂》和卡萨维蒂斯的《女煞葛洛丽亚》都是往电影艺术中投射了不同的睿智与情感色彩。在振奋人心的社交网络讨论波澜之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能是电影艺术本质和发展之途,而非困境于简单的剽窃指控之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