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冬季养车疑惑:中石油释疑车辆热车新观点


随着冬日气温的骤降,全国多地车主们又一次面临着一个老问题:冬季驾车前,究竟是否有必要原地热车?近日,中石油公司针对这一问题向广大车主进行了科普解答。

据了解,热车的习惯最早来源于化油器时代,那时大约20年前,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化油器技术。化油器工作时,如果温度没有达到适宜的水平,那么汽油的雾化和混合将受到影响,直接导致供油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当时的车辆在启动后需要一定时间的热车随温度升高,汽油才能得到有效雾化和混合,以保障发动机正常工作。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发动机已经大量使用电喷技术。与化油器相比,电喷技术能够在更广泛的工作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且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下也不会对汽油的喷射和混合造成太大的影响,由此减少了热车的必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使用电喷供油系统的汽车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原地热车,但并不是说所有车型都能省去这一步骤。部分柴油车和配备CVT变速箱的车型,依然建议进行短时间的原地热车。具体哪些车型需要热车,车主应该参考车辆的使用说明书。

此外,对于润滑系统而言,热车过程仍有其重要性。在寒冷环境下,机油的粘度会增高,润滑效果变差,这会加剧发动机中机械部件的磨损。因此,为了保护发动机,车辆启动后仍应该有一个短暂的热车过程。此时,建议车主在车辆启动后应保持较低的转速(约2000转/分钟),这样做可以让润滑油在低温下逐渐达到适宜的温度,并形成稳定的油膜保护发动机,待发动机水温升高后便可正常驾驶。

值得一提的是,原地长时间热车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比如增加发动机积碳、造成燃烧不充分以至空气污染,还有加剧油耗等问题。因此,除特殊车型或极端天气条件外,车主应尽量避免原地过长时间的热车操作。

总而言之,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冬季原地热车的必要性已经大为降低。车主在启动车辆后,只需适当调整车速和转速,在行驶过程中待发动机慢慢升温,便可正常行驶,既保护了发动机,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