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遭遇近30年最寒冬至,市民感受深冬严寒


在金陵古城南京,12月22日这一天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同时也拉开了严寒的”数九寒天”序幕。冬至,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民间拥有多种别名,如南至日、冬节、亚岁等,被认为是如同新年般重要的节日,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古代,人们将冬至分为三个气候阶段:首候为蚯蚓结,意味着土中的蚯蚓蜷缩不动;次候为麋角解,指的是麋鹿感到阴气消退而开始解除角;末候为水泉动,暗示山泉开始悄然活跃。这一天还有一个特殊的自然现象,那就是全年之中夜晚最长,随后日照时间逐日增加,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生动描述了这个时节的寒冷状态。

在今年的冬至这天,南京市民感受到了切肤的寒意。据观测数据显示,南京站最低气渨骤降至零下9摄氏度,溧水地区更是达到了零下11.5摄氏度,成为自1992年以来最冷的冬至日,刷新了南京30年的气象记录。甚至在山间林地中,依然留有昨夜未融的残雪,展示出寒潮的凛冽。在这样寒冷的气候下,整个城市仿佛进入了”冰冻模式”,人们纷纷增添衣物以抵御突如其来的严冬考验。冬至的严寒也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增添了一份期待,人们尽管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带着对温暖和生机的向往。早晨的阳光虽弱,但每一缕光线似乎都在预示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希冀。

城市街头上市民们吐白气,抱怨连连,然而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共同谈论着今年的冰冻状况。公共场所内,暖气成了大家追逐的温暖源泉,不少人选择在室内活动,或是围坐在温暖的家中,享受冬至传统的食物。在这个时节,无论是市井小巷还是家家户户,浓浓的冬日食香四溢,融入了这个城市的冬日寒风中。

尽管气候的严峻让人感到不便,但它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人们在冬至这天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并且体会到节气转换中的美妙。从急促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丝喘息,南京市民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寒冷又温馨的冬至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