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北京大学推行人脸识别门禁遭质疑,校园开放性引发校外关注


最新消息传出,北京大学一名工学院副教授李植近日在网上透露,北大现已推行进出校门的人脸识别系统,但他本人并未授权学校使用他的面部信息,导致其每次出入需经门卫核查工作证方可放行。这一制度的变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一名刑法学教授站出来发表观点,他提到,北大在门禁系统上确实做出了改变,虽然在他看来仍有待改进,但至少相对之前有了进步。在复杂的情感交织下,他表达了对北大从前的印象——自由、开放、包容,敢于引领时代潮流的怀念,同时希望北大不要变成一个大门紧闭、自我封锁的象牙塔。

校园开放程度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校内人士的关注,校外公众也对此表达了看法。例如中山大学自2023年9月27日起,开设了周末及国家法定节假日预约参观的新举措,允许社会公众在预约成功后的指定时段内游览校园。但这一安排会根据校内调休、大型活动或极端天气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另一所高校——郑州大学,也在11月13日公布了其社会公众校园预约系统的启用,彻底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这一决策赢得了网友热烈的支持和赞誉。

面对这一波高校对外开放的潮流,不少网民表达了希望更多的大学能够跟进,即保护学生的学习环境,又能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从而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并对普及科学与文化知识、传递开放学术氛围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大学校园的开放性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学校内部的学术发展,也关系到校外社会对高校的认知与评价。在当前众多大学采取较为保守的门禁管理措施的背景下,北大的人脸识别改革实践及其他高校的开放探索,可谓是一次关于如何平衡安全与自由、传统与创新的重要社会实验。期望在保障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这些校园能够找到更贴合时代脉搏的运行机制,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交流与学习的空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