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子遭遇缺斤少两 摊贩公然“卖八两”,城管将介入调查
广州市某街头水果摊火热“八两”争议一事引发市民热议。12月13日发生在车陂地铁站附近的一起街头摊贩与消费者的争执案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强烈关注。事情起因是一名女子在路边水果摊消费后发现买回家的水果竟然缺斤少两。
该女子原以为自己花费26元买的水果能够称得让人满意的分量,哪料到从摊贩处带回家的果篮竟然轻了两两。在消费者的传统认知中,街边小摊的称重往往会更为厚道,因此这位女子当下选择返回原来的摊点,与摊贩进行了理论。
摊贩的回答令人震惊,“我们这儿就是卖八两的,没有卖足秤的。”这番话看似理直气壮,却完全颠倒了公允交易的基本准则。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尽管女子表示愿意向监管部门申诉,摊贩仍然态度坚决,表示退款可以,但摊点自始至终都是以八两为准则进行生意的。
这起事件遭遇到的,不仅是一个关于计量的争论,但更深层的是对诚信交易原则的挑衅。网友们的反应也是五花八门,有人感叹街头买东西“短斤缺两”早已不新鲜,有人讥讽部分摊贩赚的是“愚人钱”,那是他们明知故犯的小聪明。
在一番交锋之后,女子选择了退款并上报了当地城管部门,而城管方面表示将会对此类不公平交易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据悉,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消费者在遭遇“鬼秤”时,完全有权力要求商家做出赔偿,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手机等个人设备核对称重的准确性,并在发现问题后,请求商家重新进行称重或者使用市场公平秤进行复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操作不公的商家可能面临赔偿损失、没收违规计量器具以及被处以罚款的后果。
这起事件不仅仅波及了摊贩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问题,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街边小贩交易规范的深思。屡屡出现的“八两秤”、“九两秤”等乱象,呼吁着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也呼吁商户自觉遵守交易规则,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