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部分省份11月物价同比下滑,三省份迎来”八连降”
中新经纬12月13日电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11月,我国31个省份中有26个省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出现下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贵州、河南、山西三地物价已经连续八个月出现下降趋势,显示出物价整体走势的持续性回调。
在这份统计报告中,2023年11月全国CPI环比下降了0.5%,同比也下降了0.5%,创下了自2020年12月以来最大的月度降幅。如果深入分析31个省份的CPI数据,会发现这种“跌多涨少”的态势在11月有进一步的加剧。具体来说,仅有黑龙江、天津两省份同比出现上涨,而其余26个省份则是同比下降,较上个月相比,上涨的省份减少了7个,下降的省份增加了6个。
在这26个同比下降的省份中,新疆的降幅最为显著,且是唯一降幅超过2%的省份。而在物价下降的趋势中,青海的降幅最大,达到了1个百分点。此外,除贵州以外,其他30个省份11月份的CPI同比增长均较上个月有所回落。
国内专家对当前的物价趋势和未来的走向也给出了他们的预测。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产能去化以及消费需求的恢复偏弱等,今年以来国内通胀一直处于持续弱化的状态下低位徘徊,通胀的状况符合预期。
展望未来,各个机构普遍认为CPI的同比增长短期内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一些分析师预计,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逐步发力和减轻库存压力,2024年可能会迎来一个温和修复的通胀环境。预计到那时,全年CPI同比中值可能会升至0.9%,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今年预期中值的0.3%。
同时,还有机构从高频数据中分析,12月以来,部分食品价格如鸡蛋、鲜果和鲜菜已经出现上涨,而猪肉价格的下跌势头有所放缓。在此基础上,预计12月CPI的环比增长将有所回升,同比增长或将企稳。
综合以上分析,短期内虽然整体物价处于低迷状态,但结构性的积极迹象依然存在。生产端和消费端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复苏迹象,居民消费信心有回升的趋势。因此,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预计在未来一年,中国的通胀可能会出现震荡修复的态势。开源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甚至预计,2023年全年CPI的平均同比可能会在0.3%左右,而到了2024年,全年平均同比可能会达到1%至2%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