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技术革新挑战,中国寻求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近日在广州南沙举办的”数字湾区发展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正面临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历史任务,并强调这是一场艰巨的挑战。郑永年利用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这一概念,即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高收入发达国家,关键在于能否持续推进产业升级。
郑永年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他根据研究测算发现,尽管全球现代化的国家人口不足10亿,但中国拥有着14亿人口规模的巨大市场,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加崎岖。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之一即为技术的突破与升级。
在技术发展层面,郑永年评论称,中国虽在某些领域实现了领先,但在民生领域的技术水平整体还停留在中等。他以”0-1″的原创技术较少,”1-10″的应用技术中产业链仅处于”3-7″层面两点为例,说明了中国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他还指出,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相较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体,仍然处在第三梯队。
郑永年警示中国经济存在被卡脖子、系统脱钩、技术水平固化等风险,且认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视角。美国的数码经济政策具有攻击性质,依旧保持放养模式以激发发展,欧洲则注重防御性政策和规则制定。对于亚洲经济体,例如新加坡和越南,则展现出全面开放但有限管理的态度,而中国则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郑永年坦言,目前全球竞争主要是美国各大公司间的争夺。尽管不同模式各具优缺点,但他指出美国的监管不足导致的民粹主义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郑永年表示,他作为国际政治学者,最担忧的是美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家独大格局。
展望中国的未来,郑永年呼吁,中国需要制定有效政策以追赶甚至局部领先美国,为全球技术发展平衡作出贡献。他特别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希望这一地区能够发挥一国两制和三个关税区的优势,加快探索,不仅推动广东乃至大湾区的发展,更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探究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