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

清华藏战国竹简新辑辟史学新光:未见的先秦礼书初现


在2019年12月10日举行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成果发布会上,学术界迎来了一大惊喜。参与研究的三位青年教师马楠、贾连翔、石小力向在场的学者和媒体展示了这次重要的发现——五篇先前散失的古籍,它们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代不同领域的新知识。

本辑竹简的发布,不仅是对战国时代文献的一次重要补充,更是对先秦礼制、音乐和思想史研究的一次跨越式推进。在这五篇竹书中,受瞩目的要数《大夫食礼》和《大夫食礼记》。这两卷文献详细记载了大夫食礼中的各种仪节,可以说是战国礼书的难得原貌,并且具体揭示了楚地礼仪在战国时期的特色。其文字与《仪礼》十分相似,而仪式的次序则与《公食大夫礼》极为近似。这些文献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先秦礼书的空白,对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音乐类文献《五音图》和《乐风》同样意义重大。《五音图》以一个五角星图解说明了五音生成的规律,这不仅展示了古人对音乐理论的认知,也和《管子》《淮南子》等著作中记载的五音生成顺序相匹配。《乐风》的部分内容仍待进一步解读,但无疑为研究中国早期音乐理论体系以及先秦音乐史贡献了珍贵资料。

另一篇思想类文献《畏天用身》以完整的17支竹简展现了战国时期充满进取精神的思想文化,内容涉及天人关系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研究先秦思想史具有新的启迪作用。

清华简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些缺失的文献能够提供多么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于它们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先秦时期文化的了解。自2008年清华校友向大学捐赠了这批逾两千三百年历史的竹简——“清华简”以来,每一辑的发布都带来新的研究发现。这些竹简上的楚国古文字开启了一扇了解古代礼制、音乐和思想的窗口。

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努力,使得“清华简”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得以出版。紧接着,《清华简》第十四辑的研究工作已提上日程,预示着更多古代志人昭告委人乃至治世思想的珍贵资料将会步入大众视野。尽管面临多种困难,但整理团队依旧承诺将确保每年发布一辑简文,并计划推出终结性的考古报告,以总结“清华简”的整理及研究成果。

如此历史的重量级揭示,无疑是对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再发现。蕴含在《清华简》中的文献所体现的古代文明,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进一步探索的大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