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

新篇章揭幕:国家文物局揭晓中国古代文明破译新迹象


今日晨间,国家文物局在首都召开发布会,公布了备受瞩目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程扎根于田野考古的土壤之上,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界限,多学科联袂作战,旨在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深层奥秘,被视为国家层面的重大科研项目。

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启动以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推广其时空研究范围。项目聚焦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等二十九处重要古迹,在深化对华夏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整体理解的同时,集中火力攻破关键时间节点与重大历史事件,多学科联合历史行进中取得了突破。

该项研究归纳出,约自5800年前起,中华大地上区域间开始显著社会分化,迈入文明起源的加速期。将从5800年前至3500年前的历史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大纪元。古国时代又可细化为三个小阶段,其认识相较前一阶段的探源工程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第一阶段,即5800-5200年前左右,以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为典型,新的考古发现确认了由9座台基组成的巨型建筑群存在。其中,泥塑“女神庙”正屹立在一座巨大的台基之上,使得我们对牛河梁第一地点的建筑性质与宗教祭祀功能有了全新的理解。

第二阶段,约在5200-43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逐渐衰落,而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分化更加明显,出现了高等级墓葬和制度化的礼器使用,是中华文明中礼俗物化形式的鼻祖。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新近揭示出周边发现的众多水坝,为理解其社会组织和水利技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至第三阶段,即4300-3800年前,长江中下游社会发展陷入瓶颈,而中原和北方地区则新生发展,中原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中心。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和陶寺遗址的发现,均展示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大型夯土建筑的存在。

随着3800年前的历史镜头拉近,王朝时代逐渐登场,二里头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现了成熟、规整的都城布局和先进的祭祀体系,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统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些令人振奋的成果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源流探索的重大突破,更为今后的研究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历史蓝图,为我们赓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提供了文化自信与坚实的学术支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