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为城市发展确立新方略
在国家治理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层日益重视城市的韧性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上海进行考察时,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相较于此前强调的建设韧性城市,这次新增的“安全”两字,二字之差,蕴含着深远的思考与战略布局,意味着国家将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韧性城市的关注渊源已久。早在2020年4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他便指出打造韧性城市是完善城市化战略的关键内容。此后,韧性城市的理念被正式纳入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二十大报告中,标注着这一概念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在2023年11月的考察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韧性城市是全面提升国家对于灾难的防范、减缓和救灾能力的关键。在这里,“韧性”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更是对城市整体功能与结构的深层关注。他提出,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上的效益,也要将生态和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考虑城市的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求。
对于城市而言,安全是其发展的前提,同时发展也是确保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实现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一种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即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预想风险、准备对策。
城市韧性涵盖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以及政府韧性等多个层面,不但包含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固,还涉及决策优化、能力提升以及社会互动的增强等软实力方面的构筑。例如,面对雨季洪涝,“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城市韧性的一种体现,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各大城市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方面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上海通过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的建立,强化了对风险的智能感知和多层治理能力,赋能了从市到社区不同治理主体,促进了城市的韧性治理。北京则在新一轮城市总规划中将韧性城市纳入重点建设,聚焦于软件层面的先导工作。其他城市如深圳、成都及丽水等地亦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韧性城市建设路径,并取得显著进步。
总之,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不是简单的物理强化,而是关乎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系统工程。从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深刻认识与明确指导,正在引领中国城市迈向更安全、可持续、高效的未来。